美髮範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

>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,古代的髮型髮飾隋唐仕女們是美豔的、充滿自信的,髮型、髮飾也是千變萬化,就象坦蕩無羈的女兒的心,盡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來梳髮、飾發,髮型喜歡高大,髮飾喜歡繁麗,抒發自己的追求,自己關於愛情、春天和天堂的幸福夢想,還有難以言説的一絲絲惆悵。所以有無數樣式的髮髻,無數神仙瑞獸、奇花異草的花樣,奇光閃爍的珠寶,裝點在髮髻上。這是元氣充沛的年代,令無數後代的婦女豔羨。

p

煬帝時,後宮中多奢華的裝飾,宮女梳有九貞髻、側髻,還有坐愁髻,徐士俊《十髻謠》説它是:“江北花容,江南花歇;發薄難梳,愁多易結。”似是多個結狀的髮髻,反映了哀愁的姿態。 《髻鬟品》記述“煬帝宮有迎唐八鬟髻、又梳翻荷髻。”前者指髮髻上有八鬟,翻荷髻則指一種捲曲的髮髻,形如翻開的兩瓣荷葉,唐代還有,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頭上就是這種髻。唐代婦女的髮髻則更多。既繼承了前代的高髻、靈蛇髻、盤桓髻、雲髻、鬟髻、蟬鬢等,也創制了不少髮髻式樣。她們喜歡擁有豐滿的身材,也以頭髮濃密、髮髻高聳為美。這樣的風氣,連唐高祖李淵也感到奇怪,《舊唐書.令狐德芬傳》記載他曾向令狐德芬詢問“婦人髻競為高大,何也?”令狐認為人的頭部最重要,把髮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。後來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,如文宗時下令“禁高髻、險粧、去眉、開額”等,高髻流行卻仍然如故。著名的周昉繪《簪花仕女圖》上,幾名穿紗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,唐代叫做峨髻,高可達一尺以上,盡顯女郎們的雍容華貴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

也有把椎狀髻前傾在額前的,如唐代李憲墓的一幅壁畫上就有,以紅帛帶繫結。也有綰在腦後的,隨意變化。如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五代《千手千眼觀音圖》上的一位女供養人,梳一個挽在腦後的椎髻,配插花鈿、花葉形釵、白角梳,左右各插兩搏鬢,顯得更加華麗。

<唐代有半翻髻,《髻鬟品》説:“高祖宮中有半翻髻。”是把頭髮梳向上、再倒卷下來的高髻,如長安縣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畫就是,很有高聳俊偉的氣概。梳理時是把頭髮集在頭頂,用帛帶束住髮束,再朝前或朝後翻綰,有的還梳成雙髻後翻之形,又叫雙刀半翻髻。頭髮很長的女子,則梳半翻髻後把餘髮長長地垂掛在腦後。 還有交心髻,《楊太真外傳》記載唐玄宗夢見了一位龍女,請她演奏音樂,龍女是“容貌豔異,梳交心髻,大袖寬衣。”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發分為兩股,交叉盤繞而成。如永泰公主墓壁畫的一位侍女就是梳交心髻。上元夫人梳的三角髻,在唐代也很流行,李憲墓壁畫中有一位女官,呈側面姿態,可見到她頭梳三角髻,背後有餘發散垂,用帛帶繫着。李賢墓壁畫上的女官就也有梳高聳的三角髻,但是髮髻式樣微有扭轉。敦煌出土的絹畫中也有菩薩梳三角髻,再用珠寶圍飾。也有一種三角髻,類似於宋代蘇漢臣的《冬日嬰戲圖》的女孩子梳的髮型,額前垂一髻,耳邊垂兩髻。 唐代仕女也吸收少數民族文化,裝飾自己的髮髻。如回鶻髻,是受回鶻族(今天維吾爾族的前身)婦女的影響。《新五代史.回鶻傳》説:“婦人總髮為髻,高五六寸,以紅絹囊之,既嫁,則加氈帽。”李賢墓壁畫《觀鳥撲蟬圖》中的兩位宮女,頭上梳的正是回鶻髻的模樣。李憲墓中的女陶俑,也有梳兩個高聳的圓髻、下以繒束的,似乎是變形的回鶻髻。

p

高而尖的烏蠻髻,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數民族婦女髮型創造的,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類,後來傳入中原,經過改造而成烏蠻髻。《苗俗紀聞》説:“婦人髻高一尺,膏以脂,光可鑑人,婀娜及額,累疊而鋭,倘所謂烏蠻耶。”《太平廣記》記載唐代英姿颯爽的女俠紅線,“梳烏蠻髻,貫金鳳釵。”烏蠻髻高而尖鋭如劍,比較利落,符合紅線作為劍俠的性格。再插上一隻金鳳釵,卻別具女兒家的嬌媚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2張

有一種髮髻,把頭髮聚在腦後、梳理成一個錐形髻再搭在額前,兩鬢抱面,顯得特別俏麗。今人也有叫它烏蠻髻的,又有叫它心字形髻的。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的兩件少女唐三彩俑就梳這類髻,和少女的身份是相稱的。它或就是同心髻,藉以表現美好的願望,《十髻謠》中有説同心髻:“桃葉連根,發亦如是。蘇小西陵,歌聲相似。”引用晉代王獻之和愛姬桃葉相親相愛,還有西泠湖畔的女郎蘇小小追求愛情這兩個典故,述説同心髻的含義。

唐代婦女為了使髮髻更加高大,還製造了假髮髻,叫做義髻。這是由漢代的幗發展而來,用木或紙製作的,用時往頭上一戴就行。 據《楊太真外傳》説,楊貴妃就好戴這種義髻,“常以假髻為首飾。” 如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頂糊紙、加以彩漆繪畫的假髻,類似於峨髻。阿斯塔那張雄墓出土一頂類似半翻髻的假髻,以木為骨、外加黑漆,再繪畫白色忍冬花紋,底部有小孔,孔內還有銅鏽,顯然是張雄的妻子生前使用的,以銅釵固定。有種鬧掃粧髻,是隨意盤繞而成,再加各式首飾。 叢髻是把許多小發髻滿頭裝飾,類似於掃鬧粧髻。王讜《唐語林》説:“唐末婦人梳髻,謂‘拔叢’。以亂髮為胎,垂障於目。”詩人王建的《宮詞》説:“玉蟬金雀三層插,翠髻高叢綠鬢須。”這種髻叢叢疊起,又重重簪插金玉的華麗光彩。這不是春日裏的花叢,這是靈巧的女兒頭上盛開的花瓣,是女兒的心花怒放。唐代佚名《內人雙陸圖》中繪進行雙陸游戲的仕女,其中一位就是梳高高的叢髻,錯落有致,上面插着幾枚梳櫛,正是王建詩意的寫照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3張

百葉髻,元稹《夢遊春》詩句説:“叢梳百葉髻。”是一種分出很多小發髻的髮式,有叢髻的特點,但又與叢髻分出層次不同,如西安市郭家灘張堪貢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,是把黑髮分作數股,由頭頂心向周圍散射開來,確實像一叢葉片。女童梳的雙丫髻,在唐代也有變化。西安市長安縣韋兆村出土的女俑,女童梳的丫髻是在頭頂上向兩邊伸出雙丫)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一件唐俑,雙丫如銀錠之形狀,分列在腦袋兩邊低髻、小髻,唐代也還流行,少女們都愛梳。温庭筠《郭處士擊甌歌》有“侍女低髻落翠花”之句。羅虯《比紅兒》詩説:“輕梳小髻號慵來。”各種小髻有小而圓的,有平卷的,有梳成兩個稍高的小鬏再合併的。同心髻也屬於這類小髻。 隋唐代的偏髻也叫側髻,如隋代盧思道説:“側髻似能飛。”岑參《後(和諧)庭歌》:“美人紅裝色正鮮,側垂高髻插金鈿。”也是墮馬髻之類的高髻,側向一邊,似如飛動。唐代仕女們騎馬是最喜歡梳的。由於有秦羅敷梳倭墮髻的詩句,所以詩人韋莊《晚春》詩又稱它為秦氏髻:“峨峨秦氏髻,皎皎洛川神。”類似於它的是拋家髻,把髮髻向前拋出。表現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和女侍們出行遊玩的《虢國夫人遊春圖》,圖中女子梳的多就是這種墮馬髻,可以想象她們穿着綺羅衣裳,騎着駿馬前進時,這髮髻就要搖搖而顫,顯示不盡的風流。

p

唐代垂髻有少女所梳的兩邊耳邊下垂兩個辮髻,扎以紅繩,如唐代《內人雙陸圖》中的一個扶着貴婦人的侍女。 雲髻當時仍流行,《敦煌曲子詞集》有“珠含碎玉,雲髻婆娑”的唱詞。如閻立本《步輦圖》上給唐太宗抬着步輦的宮女,頭髮向兩邊分開,成波浪狀,額發也修成雲狀。

p

鳳髻,五代馮延已有詞句:“鳳髻不堪重整。”似乎是插鳳釵,也可能是鳳形的髮髻。因為敦煌61窟的瓜州節度史曹元忠的姐姐就梳有一個巨大的鳳凰形髮髻,或是用細繩和髮膠之類縛粘成,或是假髮髻,上飾珠玉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4張

五代時,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石棺牀上有女樂伎俑,頭上有梳鸞鳳髻的,是把頭髮編成鸞鳳的首、翅膀、身子和尾翎。自然,梳時應很費工夫,要利用細鐵絲來繞縛。

p

唐代孟簡有一首詩《詠歐陽行周事》,寫的是一對戀人恩愛相聚,後來卻因為關山阻隔,無法相會,女郎相思成病,終於去世,那男子知道消息,無限悲哀,不飲不食,也隨之而去。當女郎在病中時,把髮髻剪下,託侍女帶給遠方的愛人:“高髻若黃鸝,危鬢如玉蟬。纖手自整理,剪刀斷其根。柔情託侍兒,為我遺所歡。”這如黃鸝般的高髻,柔薄的蟬翼,滿含情意,新疆出土的一幅《樹下人物圖》上的仕女髮髻就是如此,就似一隻黃鶯兒伸出了脖頸,高翹起嬌麗的姿影。 額發留得較長,覆在前額的,都是小女孩。如李白《長幹行》:“妾發初覆額,折花門前劇;郎騎竹馬來,繞牀弄青梅”之句,渲染幼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一片天真爛漫、青梅竹馬的情韻。 鬢飾則很是講究,輕薄的蟬鬢比較常用,配合頂上的高髻,更加美妙。周昉《紈扇仕女圖》中畫有一位仕女,就是在梳理蟬鬢。還有掩鬢,是兩邊抱住耳朵的厚厚的鬢髮,也叫博鬢,上邊還可以垂掛金葉飾,和輕盈的蟬鬢有所不同。在這種鬢飾上又發展為拋家髻,是在唐末流行,《新唐書.五行志》説是以兩鬢抱面,狀如椎髻。在《紈扇仕女圖》上就能看見那抱琴囊女郎,持壺女郎都是這種髮髻。詩文中還有圓鬢、叢鬢、小鬢、鬆鬢等名,或圓、或成叢,或疏鬆,或大或小,各個不同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5張

當然唐代也有病態的髮型髮飾,如唐末僖宗時宮人束髮很緊,僖宗帶宮人到了成都後民間婦人們仿效,叫做囚髻,也並不美觀。五代時期,各個地方小國都延續盛唐餘風。前蜀王建墓中出土的石棺上,有樂伎的浮雕,都梳各式高髻,配穿寬袖襦、長裙。有的在高髻上加雙丫,有的加挽如椎髻狀。有的在頭頂分出三小丫。也有鸞鳳髻、盤桓髻、螺髻、叢髻。也有高髻上加如元寶之狀。

p

相傳南唐李後主的大周后就喜歡設計女子髮型和衣裙。南唐的髮髻、髮飾,在名畫《韓熙載夜宴圖》中可以集中看見。這是李後主命令畫家顧閎中描繪的大臣韓熙載家中舉行夜宴的情景,許多樂伎盛裝出現,她們梳着拋家髻,三圓髻,或高圓髻,略加柔曲的曲線變化,形如芙蓉髻。上邊都綴滿細小的珠璣花鈿,或有勾雲形花鈿,或用金翠鳳凰簪釵,還有紅帛頭須(頭繩)飄墜,上邊飾以小珍珠。這些盛飾,這些奢華的曖昧的揮灑,在深夜的煌煌燭光裏浮現濃得化不開的的華彩。

唐代女性的帽巾,獨異他朝,顯得富麗而大方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6張

在鳳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鳳冠,唐代已經可考證其形象。如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石槨上的線描畫面,表現一位女官頭戴高冠,冠正中嵌一朵珠花,兩邊各插一支鳳釵,鳳凰口中各銜一件玉佩、珍珠串成的挑牌,有如步搖之意。(圖四十四)形制已經和宋代鳳冠有些相似。這種鳳凰口銜珠滴、挑牌的裝飾,直到明清時的鳳冠上還在使用。 唐代一種頭飾:冪 (上四下離) (音mili)的變遷,是當時婦女意識的折射。它是從北周時就定型的,先用藤、氈等制笠,再裱繒帛,或刷桐油防雨,然後從檐上垂下整幅紗帛制的帽裙,長得可把全身籠罩起來。它大概起源於《禮記》所説的面衣,有強烈的封建禮教的意味,即把婦女身體肌膚遮擋起來,以嚴“男女之大防”。到了唐代,女性意識強烈的婦女們自然對此不滿,把它改造了一番,把帽裙儘量縮短,新疆出土的《樹下人物圖》就有一名女子,身穿長袍,頭戴冪(上四下離),帽裙已經短至脖項前。

nbsp;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7張

就是這樣還嫌不夠袒露,在唐高宗、武則天持政年間,婦女們又把帽裙換成了羅紗之類,前有開縫,僅僅起遮擋風沙的作用。這就叫做帷帽,《新唐書》、《中華古今注》都有記載。唐代《明皇幸蜀圖》上就有幾個騎馬戴帷帽的婦女。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騎馬女俑,頭上就戴着帷帽,帽前一卷輕紗垂落,歷經千餘年,猶保存着真實模樣。那騎在馬上的女郎,穿一套高腰襦裙,騎一匹高頭大馬,帽紗輕盈透明,似遮非遮,既華貴,又驕傲而從容。盛唐女兒的坦蕩風采就這樣洋溢着。 唐代婦女們也喜歡把帷帽的的紗縮短了,直接在額頭前戴上,這叫做透額羅,可以遮擋風沙,但主要還是作裝飾之用了。敦煌130窟《都督夫人禮佛圖》上的侍女就有戴一塊馬尾等織成的半透明的透額羅的。(圖四十八)在當時,歌伎演員等都喜歡用透額羅裹發,如詩人元稹的《贈劉採春》寫一位歌伎能唱動人的歌曲,她的模樣就是“新粧巧樣畫雙蛾,漫裹常州透額羅。”這兩句詩描寫她的新粧,突出了她的一雙新畫蛾眉,還有常州出產的羅輕裹在髮髻上。

p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8張

詩人劉言史的《觀繩伎》,寫幾位女雜技演員表演繩藝,就走在繩子上,走在高空中,“銀畫青綃抹雲發,高處綺羅香更切。”是用一塊畫着銀色花紋的青綃裹發,應該是和後世的漁婆巾相似。也有在髮髻上包一塊巾子的,如新疆出土的一幅絹畫上,女子梳着低傾的髮髻,上裹羅巾。 還有一種搭耳帽,下沿做成可以翻下的兩隻護耳,適宜於冬天戴用。阿斯塔那出土的一幅絹畫上就有一位女樂伎,頭戴錦緞製成的高高的搭耳帽。

p

唐代婦女首飾繼承了前代的各種簪、釵、步搖、布帛扎額、玉蘢璁等等,形式不斷翻新,多不勝數。 如釵上飾花朵、葉片等,稱為花釵,也叫花樹,每一個貴婦人都喜歡在髮髻上簪重重花樹。除上述敦煌壁畫所見外,各地、浙江長興唐墓等都有出土,廣州皇帝崗所出多種花釵都是一式兩件,紋樣相同,圖像卻相反,以方便成對地左右插戴。有的有花朵紋,上邊還有小鳥雀飛翔啁啾,兩兩相對,似在訴説美好情意,正是金為鈿鳥蹙釵樑的製作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9張

也有用綠玉雕刻而成的花釵,連綴在長釵柄上。西安興慶宮遺址出土有六件玉雕花釵,長10至15釐米,寬2.8至4釐米,片狀,葉形,在晶瑩美觀的淺綠色玉上,兩面雕刻花紋。其中四件,在花葉上結出碩大的石榴。有一件在花叢中刻着雙鴛鴦,另一件刻着一隻鳳鳥。都予以美好的寓意。唐代詩僧寒山有詩句描寫唐女:“綴裙金蛺蝶,插髻玉鴛鴦。” 徐凝也有詩句:“鳳釵翠翹雙宛轉,出見丈人梳洗晚。”可印證這些玉釵。鈿子從漢晉的花鈿發展而來,但造型更為複雜,多製作成金質小花,留有細孔,以供插入釵子插戴(也有預先製作有短柄的)。鈿和釵是分不開的,所以古詩詞裏要並詠。南宋詞人向子湮的《水龍吟》寫到:“笑入彩雲深處,更冥冥、一簾花雨。金鈿半落,寶釵斜墜,乘鸞歸去。”描寫元宵夜的女郎遊玩之時,用釵子插着的金鈿都已斜傾了,玩得多麼痛快。廣東皇帝崗出土有一件花朵形鈿子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裏寫到楊貴妃“花鈿委地無人收”,原來就是這樣的飾物。

西漢韓森寨唐墓出土的一件直徑七釐米的花鈿,形如大朵寶相花,融合了菊花、牡丹、蓮花的特徵。用細金絲盤繞成圈圈小環,嵌着小粒紅寶石和綠松石,中央是一隻金絲編的小鳳鳥,頗為華麗。這就是古詩裏寫的鈿雀。五代時歐陽迥的《西江月》詞:“鈿雀穩簪雲髻綠,含羞時想佳期。臉邊紅豔對花枝,猶占鳳樓春色。”寫一位麗人云一樣的烏髮中簪着雀鳥形的金鈿,襯托着她的紅豔粧容。 花鈿或用金銀、琉璃製作,或嵌以寶石,也有直接用寶石雕成的,叫做寶鈿。寶鈿是命婦要戴用的。或用翡翠鳥羽製成,叫做翠鈿,唐代吐魯番《仕女圖》頭上的高髻上就嵌着一枚翠鈿,在金箔上飾鳥羽,作花瓣之狀。 唐代步搖有鳳凰形,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0張

《簪花仕女圖》上的仕女們高髻上有絲網狀步搖,或用金屬絲編結成花朵,然後長長地挑出;或在絲條上墜下參差錯落的一串串星星、小花朵、小珠串等,在髻上輕輕搖曳。這應該就是古詩裏説的結條釵,使用了金屬絲編結的結條工藝來製作。孟暉《花間十六聲》中對此有很好的解釋。詩人温庭筠有《菩薩蠻》之句:“翠釵金作股,釵上蝶雙舞。心事竟誰知,月明花滿枝。”寫的是釵上飛翔着的蝴蝶。安徽合肥五代的南唐墓中出土兩件步搖,一件是在金釵頭上綴四隻飛舞的金絲蝴蝶,蝶下垂銀絲網,綴玉粒。另一件是刻花的金釵上綴展開兩片金絲蝶翼,嵌以半月形玉片,下邊綴有銀絲網和朵朵梅花、葉片。(見圖六)它們正像《簪花仕女圖》裏的結條釵,也正符合温庭筠詞句的描寫。結條釵上或加彈簧,即使不加,釵上輕盈的金銀絲垂掛的小飾物也會隨女郎的步伐而跳蕩不停,或在清風裏輕輕飄拂。和凝的《宮詞》中雲:“紅螺窗裏繡偏慵,嚲袖閒偎碧玉籠。蘭殿春晴鸚鵡睡,結條釵颭落花風。”春日晴和,是叫人睏倦慵懶的,這宮女刺繡倦了,連鸚鵡也睡了,她偎依在碧玉薰籠上,只有頭上結條釵串叮咚輕搖,風吹拂過來,飛揚起落花......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1張

唐代婦女還喜歡在髮髻上插梳、篦。和秦漢時梳子呈馬蹄形不同,唐朝梳子比較平闊。有白角梳、象牙梳、金玉梳,還有犀梳,如杜牧的《張好好詩》説:“贈之天馬錦,副以水犀梳。”用美麗的織有天馬的錦衣、用犀牛角雕的精美梳子來粧扮那位歌女。在敦煌壁畫上、《搗練圖》上可見到髮髻插梳的婦女圖像。梳子或單插,或上下對插、多處簇插,都是要露出有精美花紋的梳背來作裝飾。李賀有“鸞篦奪得不還人”之句,就是寫飾着鸞鳳形紋的梳篦。揚州三元路唐墓出土的一件金櫛,尤為精妙,是用金箔剪成馬蹄狀,下部剪成櫛齒,梳背滿飾花紋,以捲雲形蔓草紋為地,中間有如意雲紋,上部鏨刻一對飛舞奏樂的飛天,身系飄帶,手持笙、拍板。還有捲雲形蔓草紋、蓮瓣紋帶、水波形蔓草紋等。周邊又有四層飾紋,第一、三層飾弦紋夾聯珠紋帶,第二層為鏤空魚鱗紋欄界。第四層是鏤空纏枝梅花與蝴蝶相間的紋飾。(《文物》1986年第五期有介紹)一片金光耀眼,透出盛唐風韻的綺麗。

婦女們在髮髻上把金銀步搖、簪子、花釵、花鈿、珍珠等一起簇插,耀人眼目,稱為寶髻,也叫做百不知。《唐語林》記載:“長慶中,京城婦人首飾,有以金碧珠翠,笄櫛步搖,無不具美,謂之百不知。”這樣的裝扮真到了富麗唐皇、無所知曉的地步!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2張

在人日戴勝,唐代仍然流行。婦女們也多以花朵飾發,一般是按照節候不同而簪插當令的鮮花,如《簪花仕女圖》中簪飾四季不同的蓮花、牡丹等大朵花,應該是絹制花朵。在新疆唐代古墓中就出土有一束絹花,用絹裁剪、染色,製作成各色花朵,工藝已很純熟了。 冠子和朵子在隋唐是很流行的。是仙女所喜歡的粧飾,是華美的仙姿。隋煬帝時宮人戴通天百葉冠子,可能類似唐代花冠,在佚名唐代《宮樂圖》上能見到兩位戴花冠的女子,用圓花瓣累疊而成,每一片花瓣都上有紅綠色的彩繪,具體制法,似乎是用了薄木片或通草、絹、硬紙片刻雕成花瓣,再彩繪,然後連綴起來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3張

唐代女子也戴花冠,我們看唐代寫唐明皇和楊貴妃故事的《太真外傳》、《長恨歌傳》兩篇傳奇,都提到楊貴妃在兵亂後出現於蓬萊島上,戴金蓮冠,穿紫綃衣,佩紅玉佩,儼然是一位女仙,應也就是這種金蓮冠。李憲就是唐明皇的哥哥,年代是相符的。宋代《八十七神仙卷》中的仙女也有戴的。楊貴妃信奉道教,號太真,用金質制這一頂蓮花冠也符合她的身份,縹緲仙姿就被這烏髮上的金蓮光輝襯托出來。直到明代,雲南沐氏家族墓地中還出土了用金片連綴成花狀的蓮花冠,極為富麗。

看到這麼8多唐代婦女髮型、髮飾,我們會聯想起當時最著名的美人楊玉環。她的髮型就是這麼繁雜多變,她就是一位美髮專家。如《中華古今注》説的,楊貴妃作偏朵子,愁來髻,飛髻,百合髻,就是偏側的、飛翔一般的、花朵一般的髮髻,還戴有假髻。她的髮飾變化更多了,如《長恨歌》説的,步搖,花鈿,翠翹、金雀、玉搔頭,花冠,還有當她平時閒居,所戴的是輕便的金蓮花冠、金翠首飾;她晚粧之時,戴的也是金翠簪釵,以增添她的嫵媚。她翩翩起舞,則有滿頭步搖在搖動。她出席宴會,戴的或者就是玉冠(玉葉冠)。這些盛唐的華貴之飾,是盛唐的一縷已經飄逝的舊夢,我們也唯有用上邊的論述來想象,來補充它們實際的模樣。 五代時的大臣和凝,為了粉飾太平,寫下了《宮詞》百首,其中寫到了不少宮廷中的女子的髮型髮飾,也仍保存着盛唐的餘暉。我們透過這些字面,能看見那宮苑中隱現的一個個美麗的宮女的身影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4張

我們能看見她們在春日的深閣中無聊閒坐,鴨形香爐中裊裊升起沉香的煙霧,她的雲鬟上墜下用犀角雕出鳳凰的犀簪:“香鴨煙輕爇水沉,雲鬟閒墜鳳犀簪。” 當春天的節日:立春日到來時,女郎們螺髻上插着簪釵,上邊垂下水晶雕刻的水鳥;立春日戴的紅紙或紅絹剪的方勝系在金釵上,金釵又插在頭髻上,蔓延一片紅豔:“螺髻凝香曉黛濃,水精鸂鶒颭輕風。金釵斜插宜春勝,萬歲千秋繞鬢紅。” 她們也戴用金絲編結的金冠子,當她梳理蟬鬢時,一隻精雕細刻的玉蜻蜓釵綴在蟬鬢邊:“結金冠子學梳蟬,碾玉蜻蜓綴鬢偏。”結金冠子直接和明代狄髻等有關。 夏天來到,端午節時,她們嬉戲不止,打發時光,她們戴着夏日的碧羅蓮花冠,碧羅葉子上開出粉色蓮花,結着雙勝,還串着金錢。她們忙着尋找奇花異草,進行鬥百草的遊戲,連頭戴的蹙金蟬形簪子墜下來也不知道;這蹙金蟬或者就是李賀筆下的青蟲簪子:““碧羅冠子簇香蓮,結勝雙銜利市錢。花下貪忙尋百草,不知遺卻蹙金蟬。” 她們戴的蓮花形小冠上還插着水晶雕刻的簪:“芙蓉冠子水精簪,閒對君王理玉琴。”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5張

她們為君王翩翩起舞時,是沿用唐代的精緻舞帽,帽上邊繡着花紋,綴下叮叮脆響的金鈴鐺:“地衣初綻瑞霞融,繡帽金鈴舞舜風。” 她們冬天簪的步搖釵是用傳説能驅寒冷的闢寒金製作,所以連炭火也不用燒:“怪得宮中無獸炭,步搖釵是闢寒金。” 這深苑裏有各種簪、釵,有用金玉雕成的水鳥、蜻蜓和蟬作粧飾,還有綴金錢、綴鈴鐺的繡帽、花卉形冠子。宮女們滿頭奢華裝飾,卻被深鎖在重重高牆之中。她們從春到冬,隨着時光流轉裝點自己的紅顏,也不過是供君王一笑,祝君王千秋萬歲而已。

另一位詞人牛嶠《女冠子》組詞,描寫女仙(女道士)的姿態之美:“綠雲高髻,點翠勻紅時世。”高髻上點綴翠鈿,和紅粧互相輝映。這位女道士也不過是時世的粧盼啊,並不是超脱於塵世之外。 所以,她“繡帶芙蓉帳,金釵芍藥花。”在金釵邊上要插上大朵的牡丹。 她“星冠霞帔,住在瑞珠宮裏。佩丁當,明翠搖蟬翼。”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6張

這是戴着冠子的女仙,她的冠子綴着星星般的寶石;她的身上霞帔飛揚,玉佩叮噹。她的鬢髮薄如蟬翼,搖曳着濃黑有光的翠黑色。 顧敻也有《荷葉杯》詞:“金鴨香濃鴛被,枕膩,小髻簇花鈿。腰如細柳臉如蓮,憐麼憐?憐麼憐?”寫那閨房中金鴨爐裏透出香霧靄,鋪設的鴛鴦被和枕頭都被薰得香濃。女郎的小髻上簇插花鈿,腰肢如柔軟的柳枝,臉如柔紅的蓮花,叫人生出無限憐愛...... 唐代梳環形的鬟髻很流行。一般少女都是梳雙鬟髻,出嫁後才梳高發髻。白居易《井底引銀屏》詩有“嬋娟兩鬢秋蟬翼”、“暗合雙鬟逐君去”的句子。寫那情竇未開的女孩,梳着雙鬟蟬翼;一旦遇到令她傾心的少年,就把雙鬟合攏,梳成一個髮髻,和愛人一起,走向新的生活。少女也有作高髻而兩邊雙鬟的,叫做雙鬟望仙髻,更顯活潑伶俐,也是舞女常喜歡梳理的,也是表現仙女身份的髻。《粧台記》説“開元中梳雙鬟望仙髻。”其實在隋代女俑上就已經出現。西安唐代李爽墓壁畫繪的一名少女,就是梳這種髮髻。李賀筆下,女郎竟有梳十八鬟的。

隋唐五代時代的髮型、髮飾|古代的髮型髮飾 第17張

鬟髻上都要加上飾物。“麗人綺閣情飄搖,頭上鴛釵雙翠翹。低鬟曳袖回春雪,聚黛一聲愁碧霄。”這是韋應物《長安道》詩中寫的盛唐佳人,行走在華麗的閨閣裏,心旌搖盪,綿綿思念,把象徵愛情的鴛鴦釵和雙翠翹插上鬟髻,來表述心事。還有把假髮充進大鬟,鬟中有金屬絲骨架支撐,叫做樑,並插上花鈿、簪釵等,極為華貴。詩人段成式作的詩《柔卿解籍戲呈飛卿》就詠及這種髮型。柔卿原是一位歌伎,和段成式的好友温庭筠(字飛卿)相戀,但是好事多磨,柔卿身份特殊,無法和温庭筠相聚。經過一番努力,柔卿才得解脱出歌伎之籍,和温庭筠長相廝守。所以段成式寫詩祝賀。詩裏描述柔卿的髮式和裝扮説:“出意挑鬟一尺長,金為鈿鳥簇釵樑。鬱金種得春茸細,添入春衫領裏香。”這位美麗女子,頭上有一尺多寬的大鬟,有金質的花鈿和鳥雀形釵,柔薄的春衫中又透出融融馨香......這麼大的發鬟,也不是詩人的誇張。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的一件唐三彩女俑上就有寬達一尺多的大鬟,我們可以感受到唐代女子不凡的胸襟,想見千百年前那位歌女柔卿的魅力。同時的畫家周文矩有《玉步搖仕女圖》,頭梳高發髻,簪着花朵和步搖,穿羅衫,長裙,是晚唐五代仕女的裝束。還有他的《宮中圖》,畫宮廷中的妃子,宮女,或濯足,或對鏡梳粧,或側身侍立,除了幼女用垂髻,其他多是高髻如烏雲一般堆在她們的頭上,類似於芙蓉髻、牡丹髻,用髮帶約束,或加用布帛裹成的蓮花形冠子,風情綽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