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髮範

位置:首頁 > 髮型大全 > 古代髮型

三代時期髮式

三代時期髮式三代的手工業較之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,人們的審美意識亦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濃厚,這就為髮型與髮飾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。笄是商代最常用的髮飾。笄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,按材質不同可分為骨笄、蚌笄、玉笄、銅笄等,用來固定髮髻。婦女雙用發笄,將之斜插於髮髻兩旁。笄的形式多 樣,有的雕成雙鳥,狀如鴛鴦。商代的婦女有梳雙雞雙髻的習俗,是為吉祥的象徵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對玉人,即為商代笄飾之男女,他們所梳的髮型就 是雙雞雙髻。周代的婦女大都蓄髮,將頭髮挽成髻鬟,用笄以貫之。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,中有墓主人孟姬的髮髻,髻上斜插有兩根木笄。周代的婦女還有梳高髻的習俗。傳説周文王被紂王軟禁時,還念念不忘再三囑咐婦女要梳高髻戴翠翹,名為鳳髻。武王建立周朝,推行禮制,規定婦女的髻式和裝飾 品。《周禮?天官》載:“追師掌王后之首服,為副、編、次、追、衡、笄。”這裏的副、編、次是婦女頭上的髮飾,而追、衡、笄則是婦女髮飾上的飾物。周代的 皇太后梳大首髻,插戴多種珠寶、花朵、龍鳳等。用真髮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豐富的頭飾,於是以金屬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現了。春秋時,出現了以假髮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風氣。這種假髮稱作“髢”。《左傳?哀公十七年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:衞莊公見呂氏之妻的長髮很美,就令其剪下長髮,給他的夫人呂姜製成假髮,稱為“呂姜髢”。戰國時期,婦女的髮髻往往向後傾,近似後世的“銀錠式”或“馬鞍翅”式樣。下圖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《龍鳳仕女圖》,畫的主題是祈求飛騰的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早日登天昇仙。畫中婦女的髮髻向後傾,是戰國時期婦女髮髻的典型式樣。有人認為,自戰國到西漢末年,這種髮髻的式樣和位置相差無幾。

三代時期髮式
標籤:髮式 三代